+-
以发展分第一要务把广东建设成分经济强省论文

[内容提要]如何把广东从一个经济大省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强省?本文强调要遵循江泽民总书记的教导,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提出了把广东建设成为经济强省的战略思路:通过结构创新解决生产力问题;通过制度创新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着力点是一致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兵实现建设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在五个“加快”上下功夫。 【论文关键词】经济强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李长春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提出了把广东建设成为经济强省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了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认为,只要遵循江总书记的教导,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就能把广东建设成为经济强省。 一、广东建设经济强省的重大意义 把广东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具有如下重大意义: (一)建设经济强省,充分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 江泽民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李长春书记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通篇扣紧发展这个主题,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经济强省的新任务、新要求,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5·3l”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是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5·3l”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就是我们建设经济强省的政治基础和根本保证。 (二)建设经济强省,完全代表了全省人民的根本 利益和愿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早在1980年,小平同志鼓励广东人民:“自己要去闯,杀出一条血路。”1992年初,小平同志再次亲临广东,要求广东要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久,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要求广东要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再次要求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多年来,广东人民一直遵照党中央第二、三代领导核心的指示,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发展经济,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建设经济强省,既代表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又体现了全省人民的意志和信心,鼓舞了人心,凝聚了民心。这就是我们建设经济强省的社会基础和前提条件。 (三)建设经济强省,是全面推进经贸工作的强大动力 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是全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全省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两个重要环节。去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4.72%,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19.86%,两者加起来占GDP的64.58%。经贸工作管理范围之广,占CDP比重之大,职能作用之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建设经济强省的大局。因此,全省经贸战线的同志一定要以建设经济强省作为我们全面推进经贸工作的强大动力,按照李长春书记提出的“不仅发展快、总量大,而且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后劲足”的要求,恪尽职守,勇挑重担,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在建设经济强省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广东建设经济强省的坚实基础 1997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正确地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变化,果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克服了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省化解了金融风险,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初步实现了对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国民经济进入了快速平稳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为建设经济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发展 1997年至200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0.12%,增幅相差仅1.3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省经济发展没有出现大的波动(1991年至1995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9.22%,增幅相差7.4个百分点)。2001年,全省经济突破了“ 两个万亿”:GDP达到105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0000亿元,广东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 (二)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市场对外开放正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方向拓展。商品、金融、要素等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强。不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市场中介组织加快发展,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增强。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为辅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系逐步形成。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规体系日臻完善。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广东省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为主要推动力,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森工造纸、医药、汽车三大有潜力的支柱产业,逐步淘汰了落后生产力和“五小”企业,产业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7年13.5:49.9:36.6转变为2001年的9.6z 50.2:40.2。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8.6%。2001年,全省九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2.3%和65.3%,比i998年分别提高3。1和4,1个百分点。 (四)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全省经济环境建设实现了从重“硬”向“软”、“硬”并重的转变。一方面;交通、通信、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现代化的交通网络、通信网络、电力网络基本建成,全省环境保护有较大改善。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信誉不断提高,并且培养造就了各行各业一大批高级人才;还制定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的地方性法规,全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法制,从而营造了“软”;“硬”兼备、有序竞争和文明法治的经济社会环境。 (五)多元经济竞相发展 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国企、民企、外企“三个轮子”一起转,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新局面。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41%提高到2001年的52.06%。民营经济成为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国民经济新的一支生力军。目前,世界500强有280户加大在广东的投资,在广东设立总部或研发机构,外资企业在广东蓬勃发展。 (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广州、深圳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广州是华南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其货运量占全省的52.4%。200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出口占全省一半。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IT企业群和家电企业群已具雏形。2001年,珠三角地区九个地级以上市电子工业产值达到2854.5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电子工业总产值的97.9%。东西两翼发展后劲增强。山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全省逐渐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及北部山区梯度推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建设经济强省的战略思路 要把广东建设成为经济强省,首先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构创新解决生产力问题,制度创新解决生产关系问题,两个创新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着力点是一致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结构创新 要认真落实《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努力推动产品、产业、企业、技术、区域结构优化升级。 1.产品结构创新。要大力开发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支柱产业产品;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市场供给缺口较大、严重依赖进口的产品;大力研制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产品,如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一批传统产业产品。要限制、淘汰、禁止对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或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或高能耗、物耗,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 2.产业结构创新。要主动应对世界科技和经济 迅速发展的挑战,积极利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继续实施《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的决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新兴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配置结构,努力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产业。 3.企业结构创新。要大力实施大企业和企业集 团带动战略,加快广东省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使之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同大型企业合作的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水平战略,引导一批产品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要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关闭一批“五小”企业和污染企业。 4.技术结构创新。对广东省产业升级具有重要 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要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和推广应用;开发广东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研制生产在世界市场有影响的、振国威的成套装备,提高国际竞争力。 5.区域结构创新。要贯彻“分类指导,梯度推进, 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珠江三角洲要紧紧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个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化的制造基地;东西两翼要加快“软”、“硬”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海洋产业,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山区要充分发挥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山区农副产品和林产品的深加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举办“珠江三角洲和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为契机,促进珠三角产业向山区转移,掀起广东“西部大开发”的热潮。 (二)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要通过改革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旧制度,建立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制度创新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及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有关的法规、政策、措施以及经贸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经济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一要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要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取消一批缺乏法律、法规依据或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改革审批方式,规范审批程序,实行办事公开,严格加强监督;凡出台重大决策,要实行事先听证会制度、事前公示制度,公布办事结果,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要进一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产权为纽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除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由授权投资机构独资或者控股外,其他企业要放开股权比例,符合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快改造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要实现在国有、非国有经济两个领域的联动、互补和有机融合;要突破区域局限,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重组,做大做强大企业集团。尽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认真落实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要理顺投资与被投资之间的产权关系,建立以资本为纽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母子公司体制。 三要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准确计算和评价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作为考核与奖励的依据。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经营者报酬方式和奖励制度,使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报酬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经营效果相适应,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要加强对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和监督,不能不管工作好坏、企业效益高低,都照拿高薪。要坚持奖优罚劣,奖罚并重,对不称职、渎职的管理人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惩罚和制裁。企业内部分配方式,可以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四要加快经济立法。要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修订有关经济法规规章的契机,围绕全省经贸工作的重点,积极配合有关立法部门做好经济运行、市场流通、国有资产管理、安全生产及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五要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国家行政执法责任制条例》、《广东省行政执法责任制条 例》和《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等,逐步形成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监督、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新氛围,促进经济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