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處安居?

何處安居?

内容简介:

化繁為簡的哲學大師訪談錄,追隨者書架上最後一本拉圖著作,

也是共存於蓋婭的我們認識拉圖的最佳導引。

不久前辭世的知名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在2021年接受新聞工作者尼可拉.圖翁(Nicolas Truong)專訪。法國出版社將這一系列專訪整理成文字出版,做為拉圖獻給世人的臨別贈禮。

本書收納十二篇專訪,在書的前半部,拉圖解釋我們為何改變了地球,以及環境災難如何成為現代生活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後半部羅列拉圖一生職志的哲學思考,宗教之真理、科學之成就、政治之互動,如同進入一座「拉圖博物館」,通盤認識其思想,從頭到尾,一覽無遺。

自十七世紀開始,世界被認為是由斷裂的兩種層次組成,一邊是客觀真實的、被科學所知的世界;另一邊由人們的主觀性構成,是人們對世界的想像、感受或印象。後者主觀且有趣,但不是世界的構成。這種「分岔的世界」被拉圖視為「現代化世界」的定義。

如今人們因為生態問題(氣候、病毒、細菌…)而迷失方向,無法對災難性的情況做出快速的反應,布魯諾.拉圖認為這是因為人們誤以為自己仍處於過去的世界──一個沒有能動性、可被計算控制的物理世界、一個可占有的科學世界、一個由生產系統提供的豐富而舒適的世界。事實上,我們正在離開這個科學所認識的物體世界,進入一個令人驚訝的「活生生」的世界。

以COVID-19為例,拉圖指出當人們聲稱偉大的經濟運動將繼續發展時,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的機器突然在幾週內停止。他重申並更加確定「現代化」是一個毀滅的陣線,如果我們使世界現代化,它就會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現代化與人類作為生態主體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拉圖將「我們(與過去)不再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認知,以及奠基於此認知之上的研究,與十七世紀初伽利略的科學歷史時刻並置,認為第一次科學革命和現代世界的轉變是同樣巨大的工作,且同樣可以改變世界。

作者简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

哲學家布魯諾.拉圖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獲得了郝爾拜獎(2013年)和京都獎(2021年),為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1982至2006年任教於巴黎高等礦業學校的社會創新中心,2007年起轉任巴黎政治大學。拉圖著有作品十餘冊,包括已被譯為二十多國語言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這些作品既開啟研究的全新可能性,也拓展了讀者的思考與視野,充分體現出他具原創性且飽受爭議的精彩學術旅程,為綜合人文領域之必讀經典、眾多人文社會相關課堂的指定閱讀書目。

拉圖為2020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展題為「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

尼可拉.圖翁Nicolas Truong

作家、記者,法國《世界報》(Le Monde)固定撰稿人,主持「思與辯」(Idées-Débats)專欄。曾擔任《哲學月刊》(Philosophie Magazine)編輯顧問、創辦文學雜誌《文藝》(Lettre)。與阿蘭.巴迪歐合著《愛的禮讚》(Éloge de l”Amour)、《劇場禮讚》(Éloge du théâtre)。

何處安居? 电子书下载:

何处安居?:法国哲学大师布鲁诺.拉图最后十二堂课.zip (访问密码: 9080)